桩功的某些表现跟泰拳的拍挡、压制打法很像,就好比箍颈抢攻的时候,肘子是能撑住劲的,手掌搬着对手的脖子,就好比脚底撑住地面,道理是一样的。原地正蹬能将人撑开,道理也是如此。
说起边腿,大多人都认为传统功夫里是没有的。因为传统功夫是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,出拳、出腿也多是奔着对手要害、又考虑着护住自己要害而去的,因而就鞭击一类的腿法,多是弹踢着奔裆、奔膝、奔软肋,比较直接。但是传统拳家的基本功却不是这样,而是里合外摆的高踢腿,从侧里起腿的,也就有了边勾腿之类,打击方式就综合起来,勾踢也行,接侧踹也行。特别是少林一系的,多是边勾接踹,甚至带动去腾空腿法。
边腿的演变一是从此类而来,另一类就是从季铭晏上下翻飞的十字飞球腿而来。当时季铭晏、肖力虎等人服役于公安散打队,随着被称为“散打国师”、“警营教头”的童庆徽征战南北,也是由童庆徽定名,取了“边腿”一名。跟横打侧弹的鞭腿还是有些区别的。
后来很多地方沿用了边勾腿一说,以此形容收腿迅速,不似扫腿那般生硬难控,减少了被对手抱摔的机会。在传统打法里,有起腿半边空一说,一旦被人锁住腿,就意味着裆部跟咽喉已经出现空门了。而在古泰拳比赛中,抱腿砸肘,往往可以一举重挫对手,甚至废掉对手的攻击能力。
但就十字飞球腿的刁钻,“边勾”二字难以概括。想当年,这些资深教练厮杀争斗的时候,奠定后期散打风格的另一位技术全面,而又特别擅摔的教头杜正蒿,与肖力虎有过几次交锋,甚至有复仇之战的说法,在这其中,对防腿、防摔的技术完善,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传至今日,掌门级的杜教头回忆起来也是历历在目,感慨万千。只是季铭晏后来去了日本,肖力虎又出了事情,刘信武等人转战四地,都脱离了拳台,继续发展实战打法去了。而之后几拨的弟子,也随了主流技法的学习,且不断吸收国外的全接触式技术训练,又随着规则的不断完善,逐渐就改变了早先硬朗的打法。打一些竞标赛的,为了附和规则,也钻规则的空子,已经改变了杀伤性的腿法,开始追求快脆带响的快速鞭腿了。如此虽然容易在点数上打赢以重腿见长的选手,但实战中却要改变攻击方式,又回复到那种慢节奏的实在打法。随着不断演变,风格也就与早期散打有了本质的不同了,以至于许多去泰国打过比赛的拳手,回来之后都不适应。
拳手也都是有思维的,一旦有了对抗经验,也就开始了针对自身优势的改革,像后来的散打高手王参真,就把硬朗风格发扬得很好,结合泰拳又对付泰拳,打出了拳法特色。但也有一些人转向了地面技术的发展,向着国际上流行的MMA制式的无限制格斗进发了。但是更多的职业拳手,还是追求王者宝座,继续发扬被重击拳手认为该淘汰了的快脆打法,还认为散打技法在不断完善,迅速改进,前后批次的选手在技术上的完善程度差异很大,并以此洋洋得意。
不过优劣也要分实用的场合,在三回合制少有机会击倒的情况下,闪赚钻营打法下培养出来的躲避意识,在街头动用了器械的实战中,也有着自身的绝对优势。这个就要看个人爱好了,确实不能以胜败论英雄。
实战首先看环境,不明环境,拳法不能活用后果不堪设想。拳法的运用表现,很多时候是因为环境所限。
就比如刀客风格,拳脚功夫不能说多高明,也志不在此。但是刀子却不是一般武师能挡得住的。所以很多拳法都是拳械综合的,为了这个共用性,必然要牺牲一些东西。源于所用而的理法,就是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。
马上步下,长枪短棍,各有特色。所以,拳还是有高低的,刀枪弓拳肯定不一样。只是看在什么大环境下,看谁更适合发挥。
所以看一个拳种风格,或者人的修为,不只要看一拳一脚的风格特点,而是支撑他战略战术的真正根基所在。就是心意二字的灵变程度。简单点可以权当做反映能力,洞察能力,应变能力,把握能力等等。 (本文完)
附:
传统武学会员招募书(第六期)
比央视纪录片《藏着的武林》更真实(合集)
传统武学明师微课上线公告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